小津航(b.1991, 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碩士。自幼深受大和繪、琳派與浮世繪的啟發,在創作中巧妙運用日本哲學中的餘白美學「間」(ma),於畫布上建構出視覺的節奏,使觀看超越圖像本身,轉化為一種時間性的經驗——凝止的瞬間與流動的痕跡彼此牽引,宛如樂曲中的間奏,以短暫的靜默標示出節奏的存在。  在小津的繪畫實踐裡,東西方傳統並非對立,而是交織共生。中國繪畫中的「留白」可追溯至南宋禪宗思想的盛行,馬遠、夏圭透過虛實對比營造有限與無限的張力;相較之下,日本美學中的「間」作為自覺的美學思維,受到中國繪畫、禪宗與能劇等影響,其內涵不僅是靜歇,更指涉聲音、動作與事件之間的間隙,強調感知過程中的生成與韻律。  如今,「間」的概念早已超越地域文化,在全球美學語境中獲得迴響:建築中的光影比例、音樂中的停頓、舞蹈中的靜止,皆體現對「間」的深刻感知。小津的繪畫正是對此跨領域美學的回應,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思維,更將其轉化為當代視覺語境中的觀看方式。  此次展覽中,小津將西方靜物畫的格局轉化為當代語彙,呼應17世紀歐洲盛行的 Vanitas 靜物傳統。這類作品原本藉由骸骨、腐敗或日常器物的象徵,提醒觀者生命的短暫與榮華的虛幻;小津讓傳統象徵死亡與無常的靜物,不再停留在凝止的終結感,而是透過「間」轉化為視覺的流轉。 《間奏の景》展現的,正是這種臨界的觀看狀態。每件作品如同樂章的間奏,以片刻的積累構築整體。觀看成為一場與時間、空間共同生成的經驗,使觀者在停駐與移動之間,重新感知時間如何被開啟與延展。  --- 「間奏の景——小津 航‧台灣首個展 」 展期|2025.10.18–12.6 開幕茶會|2025.10.18 15:00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問題如此簡單,卻隨著年歲漸長愈發逼近我們。也許所謂的偉大啟示從未出現過,取而代之的,是日常中的小小奇蹟,是黑暗裡偶然劃亮的火柴。」— 維吉尼亞·吳爾芙  韓國藝術家李娜英的作品中,那些火柴般的光芒,或許正藏匿於孩童的凝視裡、樹葉與果實之間的呼吸裡。她描繪的是那些微弱卻真實的感知——光落在葉片的斜角,孩子低頭貼近水面,或某段深植心底的童年片段。  這次展覽呈現她兩個持續發展的創作系列:「果樹系列」與「天鵝池系列」,分別映照出她創作中的兩個核心方向:一是從個人記憶出發的童年再造,二是對身份流動與變形邊界的凝視。  在「果樹系列」中,李娜英以1980至90年代的童年照片為出發點。她凝視照片中那一個個模糊卻熟悉的身影,將其抽離原有語境,並將之帶入想像與情緒的維度。在這些畫面裡,孩子們躲藏在巨大果樹森林中,果實、昆蟲、動物與花朵共處於一個無名的時空中——那裡沒有成人,只有柔軟的生命力與純粹的觀看。  「天鵝池系列」則延伸至身份與變形的主題。畫面中的天鵝既來自童年讀過的《野天鵝》故事,也來自藝術家在英國留學期間實際與天鵝相遇的經驗。她筆下的存在介於人與動物、自然與文化之間,處於永恆的變化狀態。白天成為天鵝,夜晚恢復人形,這種變形的節奏正反映了李娜英對「邊界經驗」的敏銳感知。  這些作品的畫面充滿「故事即將發生」的前夜感。她以極細密的筆觸描繪羽毛、水面與植物的紋理,捕捉故事尚未成形前的氣味與靜度——果實尚未墜落、孩子尚未回頭、夜色尚未完全降臨的那一刻,是她創作的時空核心。在枝葉與目光之間,那些被壓低的情緒與微光,緩慢浮現。  --- 「果樹下——李娜英台灣首個展」 展期|2025.08.16- 2025.10.11 開幕茶會|2025.08.16 15:00 藝術家將出席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旅美藝術家羅展鵬,將於7月19日迎來他在美國的首次個展——「幽玄之夢」。展覽以「幽玄」為名,呈現他對文化漂泊、身份認同與人性手藝的深度凝視。2025年全新系列作品融合浮世繪、水墨、岩彩與燒箔的多層技法,探索深具東方意涵的當代表述。羅展鵬:「當 AI 影像以毫秒生成,我相信『人』被重新定義的未來,『人性』與『手藝』將是人的最後邊界。」 展覽將於洛杉磯Corey Helford 畫廊舉行,誠摯邀請洛杉磯朋友親臨現場,感受這場精彩的視覺冥想。 --- 開幕|7月19日 晚上7:00 展期|2025.07.19–08.23 地點|Corey Helford Gallery, Los Angeles   ...

2025年6月12日下午1時,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典藏儀式,正式收藏美籍華人藝術家任敏於2014年創作的兩幅水墨作品《光と影の輪郭》(光與影的輪廓)與《光の翼の軌》(光之翼的軌跡)。典藏證書由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親自頒發給任敏,以表彰其藝術成就及對當代表現水墨的貢獻。 任敏的這兩件作品皆為彩墨紙本掛軸,尺幅為230 x 52公分,探索光與影、動與靜的交錯互動,融合東方水墨傳統與現代抽象精神,呈現出自然萬象與心靈能量的流動狀態。此次典藏不僅肯定任敏長年創作的藝術實驗性與精神性,也顯示東京國立博物館對當代水墨藝術的積極關注與拓展。     ...

「……所有的行動者都是彼此的共生體,在各式各樣的關係性當中,並對其他合生體的依附和組裝具有程度不一的開放性。」 ——哈洛威(Donna Haraway)   自人類憑藉速迅發展的科學技術而逐步進入「人類世」後,對地質環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值此同時,在面對自然災害的反撲與生物倫理的反思之際,從人類中心主義到著眼於生態存在的和諧與尊重,如何能達到所有生物間的互惠共生,成為全球當今仍在持續進行的嚴肅課題。   在學術研究上,近來「共生轉向」的視角不僅已對免疫學、病毒學等實質生活發揮影響力,更進一步刺激著不同領域中對各種生命存在形式之觀看。此命題推動著生態學等領域重新評估自然界如何得以和諧共生的可能性與行動方式以外,亦促使從哲學到藝術再次反覆辯證人類主體的知覺架構。本次「共生的寓言」展覽即肇始於此,藉由Jon Ching、胡浚諺、許劍豪與陳宏忻四位創作者藝術品展演的同時,企圖進行一次生態提問、一次感受啟發。   關注自然環境與生態保育的美國藝術家Jon Ching,不僅身體力行地持續關注各種生物的外形結構、色彩造型與居住環境,更曾透過自己作品試圖呼喚起人們對於濫伐林木的重視,既是藝術的創作者,亦是保育的實踐者。其作品常取材於野生世界,同時結合高度的想像能力,將不同生物間的特色予以融合,探討著自然界的平衡關係。   出生於廣州並先後在澳洲、西班牙求學的胡浚諺,過往便積極參展於海內外而榮獲多次獎項和各方典藏。其作品一方面承繼西方古典的靜物畫傳統,一方面又從幽微的陰影色調變化中蛻變成彩度構圖強烈顯眼的當代樣式。其多藉花卉為喻,在歲月流轉、花開花謝的時光之下,以近乎述說耳語的呈現方式,詮釋著生物的存在樣態。   許劍豪出生於香港,先後取得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學位。作品融合東西方古典繪畫的元素,透過虛實結合的場景,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展現了對人性、自然與環境的深刻觀察。他的創作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思,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擁有精湛寫實技巧且以之呈現物象細膩光影變化的陳宏忻,是臺灣表現亮眼的新銳。迥異於同世代的青年創作者,在陳宏忻筆下的繪畫極為凝鍊,此特點尤凸顯於其向來多以漆黑色作底的背景,從而營造出一種靜謐沉穩的氛圍。從系列母題諸如「偽裝者」、「時空維度」等繪畫,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其思考課題,圖像元素中亦演繹著面對不同時空背景狀況的生存之道。   在此次「共生的寓言」聯展中,透過四位來自不同背景與文化的藝術家作品,重新對於環境、主體、他者等切身生活進行再次的理解,在純粹美感的實踐與欣賞之外,試圖藉由這些非人聲音與陌生視角中,捕捉著生命差異中的協商與共感。 --- 「共生的寓言——從物之存在邁向關係敘事」 展期|2025.06.14- 2025.08.09 開幕茶會|2025.06.14 15:00 參展藝術家|Jon Ching、胡浚諺、陳宏忻、許劍豪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由曙畫廊引薦的藝術家劉慧中 (b.1990, 台灣) 作品《溫室》,將被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納入永久典藏。該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設計,計畫於2028年隆重揭幕。蓋瑞曾設計古根漢美術館等多座世界知名建築,此次為台灣設計的美術館將成為當代藝術與建築的交匯之地。《溫室》將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與蓋瑞的前衛建築相輝映,成為美術館典藏中的重要作品之一。非常恭喜劉慧中! 關於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 https://artouch.com/art-views/review/content-38545.html   © Gehry Partners, LLP ...

「奇異怪誕之事物令人欽佩的是,它不再奇異怪誕:有的只是真實的事物。」  ─超現實主義創始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    精神分析論者的觀點認為,綺麗的幻想(fantasy)來自慾望的再現,這些慾望再現的形象,往往可溯源於記憶和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意識。超現實主義者則試圖掙脫理性的束縛,讓那些被壓抑的意識自在流動,直抵真實與幻想交錯的邊界。在這樣的視野中,夢境與現實並非對立,而是同一條河流的兩岸,彼此映照。  劉慧中,這位擅長在畫布上揉合文學、詩歌、童謠和音樂等各種元素的藝術家,總能以輕盈曼妙的筆觸構築出奇幻的異境。她的畫面融合了錯置與疊加的手法,使虛實交錯、故事層層展開,彷彿步入一場永無止境的夢。無論是《失落秘境》、《叢林》還是《美麗新世界》,她的創作常以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式陳列,形成多重敘事的可能性,讓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探索,逐步沉浸於她筆下的迷宮。  劉慧中屢獲聯邦美術新人獎、全國百號油畫大展的優選,並受文化部推介於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新人推薦,作品亦受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永久典藏。她的畫風成熟而鮮明,作品時常洋溢著蓊鬱綠意、盛綻花瓣與新生意象,彷彿建構出一個純然美好的世界。  援引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劉慧中,並未止步於單純個人的夢境囈語,在《失落秘境》中,她以超越尋常的視覺語言探問意識與真實的界線,並透過擬人的魁偶造形隱喻日常物化的現象,進而思索在資本與消費文化之下,人們如何重新找回內在感知的自由。她的畫作不只是單純的故事,也是一種關照世界的方式。  劉慧中的繪畫多藉寓言為導,形塑出如同幻境般的時空,以正言若反的風格直剖虛擬意識中最為本真的現實。作品既充斥著清新色彩、溫馨氛圍與瑰麗童話的元素,卻同時雜揉矛盾與荒謬、兼具詭譎和奇異,潛藏著一種與現實展開拉扯的張力。這股張力隨著其對畫作形制的結構運用、敘事的情節變化、時間的遞嬗流動等,時而緊繃時而輕柔,像是一曲流轉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旋律。在這樣的敘事裡,她讓我們看見了幻想的真實,也看見了現實的幻想——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曾在心中描繪過的風景,只是她用畫筆,替我們留下了它的形狀。 --- 失落祕境——劉慧中首個展 展期|2025.04.19-2025.06.07 開幕茶會|2025.04.19 15:00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破隙的鋒芒——賴靜繪畫之悖返  自晚清以來,中國繪畫在國勢變革的浪潮中不斷地遭逢各界對於筆墨等視 覺語彙的質疑與改革,從「革中鋒的命」到「當代水墨」的議題迄今仍被反覆省思,交織出各種思維、技法與媒材進化的當代圖景。  賴靜,生於成都,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碩士,早在求學階段即獲「首屆張曉剛研究生當代藝術創作獎學金」等不同重要獎項。然而,相對於當代水墨中強調顛覆與實驗的創作譜系,賴靜的作品在靜謐中蘊含悖返的獨有特質,實為當中的異數。 在傳統與突破之間 從媒材而言,賴靜恪守著中國繪畫史最古老的載體——絹本。自戰國〈龍鳳仕女圖〉以來,絹本已承載兩千餘年的歷史,而賴靜則在這此基礎上,以筆墨、氛圍、題材全然破格而出,為其注入當代語彙。她擅長層疊交錯的物象組構與光影幻化的朦朧視覺,並巧妙運用透明度與透視感,創造出以往水墨少見的空間感與流動性,使水墨的語境得以延展至新的美學維度。  鏡、窗與觀看的裂隙 鏡與窗,是賴靜畫面中常見的意象,亦蘊含著解構主義的思辨。她曾提及,觀看世界如同透過鏡子反射或隔窗凝視,視線經由中介而扭曲,所見之物既非完整,亦非真實。透過這些元素,賴靜構築出游離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場域,時間與記憶在此交錯流轉,觀者得以進入她專屬的感知視角。  靜謐中的張力與悖返 這份特有的靜謐,如塵封的窗扉般,隱含欲言又止的情感張力。低飽和的色彩語彙,使畫面顯得幽微內斂,而花窗、布紋等懷舊符碼,則將觀者牽引回藝術家的記憶深處。作品在視覺的層層疊影間,鏡映出創作者主體的成長與對自身存在的追逐。  在矛盾中綻放的鋒芒 從傳統到當代,從靜謐到張揚,從開放的空間敘事到私密的內在凝視,賴靜的繪畫貌似寧寂卻具藝術的衝擊力和悖反性,不僅拓展了水墨的表現疆界,更為當代繪畫注入新的觀看方式,使筆墨的歷史在裂隙間折射出鋒芒。  --- 尋隱者:月影搖曳下的時間與記憶——賴靜個展 展期|2025.02.22-2025.04.12 開幕茶會|2025.02.22 15:00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美學自十八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的擁簇而晉升為現代學科系譜後,西方學者名家輩出,如形式美學、符號美學、精神分析美學等流派紛呈。其中尤以康德影響力為最,即便是在當代東方文化圈中,無論是學界研究者或藝術創作者依然多所援引相關學說。 儘管美學試圖藉由概念性的通則對人類整體文化及其審美感受進行分析,但不可諱言的是,肇基於歷史沉澱下的積累,各國族群體之間所形塑的美感經驗仍迥然有別。如大西克禮探究日本美學時所論及的「物哀」,便為西方美學所未曾涉略。另一方面,相對於西方視覺文化中顯示征服自然的意志,梅原猛認為日本視生命體的本質為死亡和再生的循環,在藝術作品中更多為歌詠自然時序變遷並象徵性呈現自然風貌的精神。 在武藏野美術大學專攻「日本畫」的藝術家水口和紀,無疑是極為熟稔日本美學元素並精擅將其轉化為視覺語彙的箇中翹楚。其作品常藉朦朧隱闇的水、月、荷、風等象徵為引,描繪出欲露還藏的幽玄景象,以期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記憶。水口和紀的繪畫創作,不止於對形狀、顏色等外觀表象的心追手摹,更努力攫取著空氣氛圍、情緒感受等內在意識的悼念,透過在生存此岸與幽冥彼岸的現實擺盪中,貌似靜謐而幽雅的圖像下,具體而微地展示出盡捨奢華、復返樸實的日本獨特美感。 如水口和紀筆下的「蓮花」系列作品,既有如〈蓮花〉此類延續東方傳統般展現出夏季勃鬱生機的布局,尚可見其戮力於視覺表現的各自創化:〈蓮花09〉以斑斕色彩充盈於畫面卻刻意降低飽和度,構圖飽滿縝密;〈蓮花11〉在布局上計黑當白,頗具東方哲學探索「空」的意蘊;〈荷風〉更是幾乎捨棄色彩,回歸於線條美感的追求。除去叢聚荷蓮的圖像創作外,另有採用折枝花形式的〈月下〉及〈月光〉,背景以墨色為襯,視覺上映顯月亮的皎潔清輝,給予觀者聯想至晦澀圓缺的虛幻生滅之象,營造出感逝情懷的風格。 大西克禮在論及「物哀」時,統攝了自憐憫、感動到觸景生懷的多層次情緒,且涉及至看待人生及世界的縈懷,彰顯出日本美學中纖細的心理特質。此次水口和紀在臺灣首次個展「青嵐.葉音.風物詩」,實則由日本語彙特選而來,詞組意象代表著對於自然極為敏銳的觀察與體悟,與水口和紀的作品互相交織成獨樹一格的日本視覺美學之饗宴。 展期|2024.9.7-10.12 開幕茶會|2024.9.7 15:00 藝術將親自出席並導覽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風景畫」作為一種將自然或人文景觀融入繪畫元素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東西方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等學者將此類題材作品視為觀看自然的方法,從而指出相關繪畫所映射出的歷史中隱藏的社會學深層結構的意義。其實,風景畫並不只是單純地再現自然景物。風景畫實際上所呈現的絕非僅是客體對象的再現,在創作者從擇題、布局乃至選用特定的風格技法時,早已融入時代的環境影響以及藝術家的美學思維,讓作品既有宏觀的視野,也能展現對自然的細膩省思。  然而,隨著科技文明的持續發展和都市空間的不斷擴張,人與自然的關係漸漸疏離,風景畫的意蘊迥別於往昔。在多摩美術大學中專攻美術研究的長谷川彩織,其繪畫創作便藉由觀看、存在與時間等不同的面向,探索著日常所習視「風景」的本質意義。在一系列以「迷失的風景」為題的作品中,著重於描繪因匆忙而掠眼即逝的景觀,揭示此類題材的當代意義。  此次長谷川彩織於台灣的首次個展「迷失的風景」亦展現了她在藝術探索上的逐步深化。透過景物為題的圖像作品中,尤為聚焦於對意識視閾的勾勒—那些我們過於熟悉的日常微小光景,成為藝術家筆下試圖喚醒觀者的過隙潛相,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視角、重新認識身邊的世界。  異於多數創作者可能透過空氣透視法來突顯遠近、主次的方式,對於長谷川彩織而言,即便部分元素往往常被遺漏,但眼觀所及的物像皆應為獨立個體。因此其刻意捨棄常見的透視法,仍以清晰的分界與明豔的色相來描繪遠景。在這些繪畫中的圖像,雖根植於現實日常,但在用色極為飽和的彩度之下,氛圍恍若幻境,並展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長谷川所意欲強調的風景係囊括現實世界的一面,亦是最慣為常見而被忽視的一面,與日常生活須臾不離。其藝術風格彰顯出自身對於景觀、物像的獨到理解,繪畫中的特殊視角和充沛情感,既再度喚起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再度省視,亦為當代風景畫注入了新的活力。 --- 迷失的風景——長谷川彩織台灣首個展 展期|2024.12.07-2025.02.15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