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自十八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的擁簇而晉升為現代學科系譜後,西方學者名家輩出,如形式美學、符號美學、精神分析美學等流派紛呈。其中尤以康德影響力為最,即便是在當代東方文化圈中,無論是學界研究者或藝術創作者依然多所援引相關學說。 儘管美學試圖藉由概念性的通則對人類整體文化及其審美感受進行分析,但不可諱言的是,肇基於歷史沉澱下的積累,各國族群體之間所形塑的美感經驗仍迥然有別。如大西克禮探究日本美學時所論及的「物哀」,便為西方美學所未曾涉略。另一方面,相對於西方視覺文化中顯示征服自然的意志,梅原猛認為日本視生命體的本質為死亡和再生的循環,在藝術作品中更多為歌詠自然時序變遷並象徵性呈現自然風貌的精神。 在武藏野美術大學專攻「日本畫」的藝術家水口和紀,無疑是極為熟稔日本美學元素並精擅將其轉化為視覺語彙的箇中翹楚。其作品常藉朦朧隱闇的水、月、荷、風等象徵為引,描繪出欲露還藏的幽玄景象,以期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記憶。水口和紀的繪畫創作,不止於對形狀、顏色等外觀表象的心追手摹,更努力攫取著空氣氛圍、情緒感受等內在意識的悼念,透過在生存此岸與幽冥彼岸的現實擺盪中,貌似靜謐而幽雅的圖像下,具體而微地展示出盡捨奢華、復返樸實的日本獨特美感。 如水口和紀筆下的「蓮花」系列作品,既有如〈蓮花〉此類延續東方傳統般展現出夏季勃鬱生機的布局,尚可見其戮力於視覺表現的各自創化:〈蓮花09〉以斑斕色彩充盈於畫面卻刻意降低飽和度,構圖飽滿縝密;〈蓮花11〉在布局上計黑當白,頗具東方哲學探索「空」的意蘊;〈荷風〉更是幾乎捨棄色彩,回歸於線條美感的追求。除去叢聚荷蓮的圖像創作外,另有採用折枝花形式的〈月下〉及〈月光〉,背景以墨色為襯,視覺上映顯月亮的皎潔清輝,給予觀者聯想至晦澀圓缺的虛幻生滅之象,營造出感逝情懷的風格。 大西克禮在論及「物哀」時,統攝了自憐憫、感動到觸景生懷的多層次情緒,且涉及至看待人生及世界的縈懷,彰顯出日本美學中纖細的心理特質。此次水口和紀在臺灣首次個展「青嵐.葉音.風物詩」,實則由日本語彙特選而來,詞組意象代表著對於自然極為敏銳的觀察與體悟,與水口和紀的作品互相交織成獨樹一格的日本視覺美學之饗宴。 展期|2024.9.7-10.12 開幕茶會|2024.9.7 15:00 藝術將親自出席並導覽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風景畫」作為一種將自然或人文景觀融入繪畫元素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東西方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等學者將此類題材作品視為觀看自然的方法,從而指出相關繪畫所映射出的歷史中隱藏的社會學深層結構的意義。其實,風景畫並不只是單純地再現自然景物。風景畫實際上所呈現的絕非僅是客體對象的再現,在創作者從擇題、布局乃至選用特定的風格技法時,早已融入時代的環境影響以及藝術家的美學思維,讓作品既有宏觀的視野,也能展現對自然的細膩省思。  然而,隨著科技文明的持續發展和都市空間的不斷擴張,人與自然的關係漸漸疏離,風景畫的意蘊迥別於往昔。在多摩美術大學中專攻美術研究的長谷川彩織,其繪畫創作便藉由觀看、存在與時間等不同的面向,探索著日常所習視「風景」的本質意義。在一系列以「迷失的風景」為題的作品中,著重於描繪因匆忙而掠眼即逝的景觀,揭示此類題材的當代意義。  此次長谷川彩織於台灣的首次個展「迷失的風景」亦展現了她在藝術探索上的逐步深化。透過景物為題的圖像作品中,尤為聚焦於對意識視閾的勾勒—那些我們過於熟悉的日常微小光景,成為藝術家筆下試圖喚醒觀者的過隙潛相,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視角、重新認識身邊的世界。  異於多數創作者可能透過空氣透視法來突顯遠近、主次的方式,對於長谷川彩織而言,即便部分元素往往常被遺漏,但眼觀所及的物像皆應為獨立個體。因此其刻意捨棄常見的透視法,仍以清晰的分界與明豔的色相來描繪遠景。在這些繪畫中的圖像,雖根植於現實日常,但在用色極為飽和的彩度之下,氛圍恍若幻境,並展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長谷川所意欲強調的風景係囊括現實世界的一面,亦是最慣為常見而被忽視的一面,與日常生活須臾不離。其藝術風格彰顯出自身對於景觀、物像的獨到理解,繪畫中的特殊視角和充沛情感,既再度喚起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再度省視,亦為當代風景畫注入了新的活力。 --- 迷失的風景——長谷川彩織台灣首個展 展期|2024.12.07-2025.02.15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

拾幻輿圖—張媛媛繪畫中的霽光浮生   在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主軸時,論者往往透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平淡天真」等美學標準,或藉由儒道哲理的角度切入剖析。然而,從三星堆遺址的神祕瑰寶,到《楚辭》、《山海經》的奇幻敘事,這些根植於遠古的浪漫主義與超現實風格,洋溢著神話光輝中的玄物、奇世及異誌之記載,不僅是一段段先民的記憶,更是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於未知環境所遺留下的璀璨詩篇。  出身湖北、留學東京的藝術家張媛媛,便屬此類轉化心靈表徵於視覺語彙的當代繼承者。甫於日本攻讀學位即遭逢三一一強震的張媛媛,對自身所際遇的生命、機緣皆有更敏銳的強烈感受,轉化為畫布上的靈動表達。她將內在的思緒幻化成霽光浮生,透過璿霄瑤池的意象與擬人的敘事主體,擊叩出充滿歡愉和趣味性的視覺交響。筆下的奇異世界表面看來脱逸於現實,實則深植於她所熟悉的湖北故鄉「千湖之省」藴育的景觀環境與日本的歷史傳統,交織成一幅幅動人心弦的作品。  張媛媛曾自言作品中的鯉魚和貓,象徵著此界和彼岸兩個世界卻又得以互相銜接的對話元素。作品〈水映金閣寺游鯉圖〉、〈富士昇龍圖〉、〈橫濱夜景系列〉的實體名勝,至〈貓源郷〉、〈蓬萊山游鯉圖〉的幻境聖景,不僅可見她將現實與幻境融合的純熟技藝,更能感受到其拓延心象於寰宇的精巧造詣。此中層層空間、種種生命的推衍遞嬗,有如開卷嶄新的輿圖記事般予以觀者開啟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她的畫作中,粉白與碧金的色彩相互輝映,濃烈卻不失雅致、層次飽滿,結合日本的侘寂美學與中國的吉祥象徵,是探索東方意趣的實踐之作。這不僅追源溯流宋代水墨,也融合了多種創新材料與技法:媒材上,透過蜂蠟、岩彩、金箔以及亞麻布等主要材質,鑄造出非凡的視覺效果;技巧上,源於古羅馬和古埃及時期的「蠟畫法」呈現異域新風;圖像上,加之日本藝術的空寂意蘊、中國的祥瑞意象以及密教曼陀羅的神祕氛圍。張媛媛作品所承載的多重文化與廣泛形式尤具獨特性,標識著當代語境中的變革與創新,引領觀眾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探索未曾到達的藝術邊疆。  --- 玄物、奇世及異誌—張媛媛台灣首個展 展期|2024.10.19-11.30 開幕茶會|2024.10.19(六)15:00 地點|曙畫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22號1樓) Tel|+886-2-28310558...

藝術家羅展鵬 (b.1983台灣) 受邀為義大利的「聖斐理伯聖雅各伯堂」創作全新作品《純潔之光》,將於2024年9月27日正式展出,並於當日晚間18:30舉行開幕典禮,藝術家本人將親自出席並致詞。這場展覽由Gaudium策展團隊策劃,策展人基亞拉·切薩里(Chiara Cesari)與朱塞佩·梅勒(Giuseppe Mele)共同合作。 「聖斐理伯聖雅各伯堂」位於那不勒斯的歷史中心,是一座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教堂,具有重要的文化與歷史意義。本次展覽特別感謝天美藝術基金會的贊助,該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動台灣藝術家的國際發展。 關於「聖斐理伯聖雅各伯堂」About the Church of Saints Filippo and Giacomo http://www.cattedralesorrento.it -  -  - 《純潔之光》 開幕|2024.9.27, 18.30 展期|2024.9.27-2024.10.27 地點|聖斐理伯聖雅各伯堂 (Via Santa Maria della Pietà, 44, 80067 Sorrento NA, Italy)   ...

感謝TVBS藝文潮獨家報導藝術家劉玹希,帶領觀眾一同探索藝術家如何憑藉艱澀的機械與光電等專業知識,結合天生具有的美感,開創出一條獨特的創作之路。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觀看《謎解劉玹希》的精彩報導! https://news.tvbs.com.tw/life/2625381 劉玹希 (b.1986台灣),2019年受邀大觀藝術空間參展大內藝術節初試啼聲後,迅速嶄露頭角。其後多次參展藝術博覽會,並於2021及2024年舉辦個展,作品廣獲私人藏家收藏。 ...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各式西方及東方藝術在香港一向是百家爭鳴、兼容並蓄地發展,並緊貼國際潮流脈搏、吸收各方養份,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藝術家。 曙畫廊此次很榮幸與香港知名策展人梁兆基先生合作,共邀集十位來自不同世代的前輩藝術家及新銳創作者,透過他們各自回應香港這座城市的歷史和變化所創作的圖像:私密如對日常經驗所環顧事物的情緒依存,從住宅空間、塑膠帆布到植物花卉等元素;共感如就週遭世界所圍繞景況的群眾記憶,由建築場域、生活情景至娛樂文化等層面,兩者相互依存,彼此錯綜成兼具宏觀視角與微觀風格的香港特寫,冀能藉此窺探香港繪畫創新多元的一面。 ...

璀綻墨華—任敏繪畫中的氣蘊           由古典、具象走入抽象,從中土、美國融匯歐陸,執教於舊金山藝術系的任敏,從事創作至今所展現出活躍能量與前瞻變革的藝術成就,不僅榮獲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現代藝術雙年展的金獎,並為其贏得海內外的高度評價,知名藝術史家沈揆一即稱譽任敏的實驗性作品為中國水墨傳統擴展出全新的潛能。          實際上,任敏起先係以油畫為創作媒材,至2000年後方回歸於中國藝術,這段期間也是其被指出作品已兼具國際水準且成熟化的嶄新階段。本次展覽中的畫作,即是奠基於此而蛻變產生。近似抽象表現主義式的風格,趨近於如康丁斯基所言「自然的內在精神層面」或馬諦斯所聲稱從物體外部形態解放藝術固有真實的範式,代表著創作者於繪畫傳統中所進行對客觀世界形摹的消融。          任敏的繪畫嘗被比擬為「流體」,無論就風格樣貌或發展歷程,皆可見其充滿動勢且不拘於常象—既是風格上的「溢態」,亦是跨界的「越形」。其作品雖以抽象為形式,卻非純粹立基於西方,藉由滴漏、飛濺和噴灑等技巧,呈現出彷若是中國畫論所述「畫意不畫形」的境界。是以畫作題名既有如〈甲胄〉、〈銅牆〉、〈寰宇〉等對於實存物體及空間的敘述,亦有如〈游逸〉、〈流年〉、〈幽微〉等探索不可視狀態的描繪,皆是精神感知下心觀神會的外化表現。          中國哲學常藉指涉生命能量的「氣」來理解宇宙萬物的能量,畫史中被奉為圭臬的「氣韻生動」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任敏透過流動性水墨表現出具有空間性、時間性、音樂性的作品,論者常將之與「氣」相作聯繫,強調其繪畫中潛藏的能量。任敏許多浩瀚磅礴的鴻篇鉅製,在在足以相互印證,甚者,這些畫直接表明係與「對撞與融合」、「聚散」等含義相關。於此狀態下,其畫作顯然並不止於音律性或情態上的「氣韻」,更像是將之化作為內在動能的「氣蘊」,從而迸發出創作者在描述對於時光潛流、生命氣息及意識之境的脈動。          抽象表現主義巨匠傑克遜‧波洛克曾以近似禪宗偈語的口吻說道:「我不害怕改變或者破壞藝術形象,因為繪畫有它自身的生命。我盡力使繪畫的生命力穿透出來。」任敏在其偶發性技巧上承繼著西方現代藝術道路的迴響,同時藉此反芻與革新,探索著自身存在、創作圖像乃至中國繪畫的另一種生命之可能性,此次「墨世繪」的作品,即能明顯展示出其宏偉的企圖心。 ...